- 编辑:樊何叶
- 来源:校地合作与培训中心
- 时间:2025-10-13
- 点击:1386
一、研培项目
“2025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项目——传统丝毯织造技艺”。
二、研培目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四川省内丰富多彩的非遗传统丝毯织造技艺,本项目旨在通过深度挖掘传统丝毯织造技艺的文化内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传统丝毯织造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实现其数字化转化与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研培对象
本项目拟在川渝招收年龄在18—50周岁之间,身心健康,从事传统丝毯织造技艺、非遗保护、文化传承、艺术教育等工作的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员及传统丝毯织造技艺爱好者。具有一定的传统丝毯织造技艺基础或相关艺术背景的学员优先。本项目计划招收学员25名,择优录取。学员报名时需提交本人近期代表性丝毯作品(图样)一幅或者相关美术作品一件用于专家组初审。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25年10月28日—2025年11月27日,时间30天
上课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30—6:00(每日安排以实际课表为准)
五、课程内容
(一)理论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通识和美术基础版块,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丝毯工艺产业化发展》、《地毯图案造型与审美》等课程,强化学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理论素养。同时,提升学员对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并强化其传承、保护、创新丝毯织造技艺文化的理论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拓展教学
主要为学员讲授图案电脑设计创作及图案手绘的方法,指导学员进行软件的绘图实操,探索AIGC创新设计实践,让学员学习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丝毯织造图案的设计和创新。将丝毯图案或织造技艺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让非遗有机融入到生活中各个领域,切实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
(三)实践教学
组织学员在非遗工作室、阆中丝毯博物馆等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力求让学员全面掌握丝毯织造技艺包含(图案设计、制图)、染色、编织、平毛、洗毯、片剪、整修等七大工序七十二道生产步骤,学习以剪刀为工具,采取开、片、剪、投等技法,使平面的图案呈现浮雕感,让静态图案具有动态视觉效果的“片剪饰花”和“织活图”等绝技,提升学员实践创新能力,为丝毯织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深入乡村调研,从丝毯织造工艺和数字化文创产品转换方向切入,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对口乡村展开调研,传递非遗精神,以提高丝毯织造文化知名度,让其走入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美化建设和产业振兴出谋划策。
(四)交流和展示
一是召开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活动,主要包含《非遗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丝毯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营销》、《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等专题讲座与研讨,围绕丝毯织造技艺文化内涵、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历史渊源、非遗保护、发展研究、乡村振兴等展开交流,通过专家引领和现场调研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四川丝毯织造技艺工艺的内涵与外延,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丝毯织造技艺。
二是对成员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包括结业典礼、作品展,学员需提交小幅丝毯制造作品(120道)10件,中幅丝毯作品(140道含片剪)3件,以及丝毯文创衍生品。学员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作品创作,参与集体创作项目,举办结业作品展览。
六、研培师资
本次研培项目教学工作团队有教师20余人,其中包含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同时还将邀请省、市文旅部门,非遗部门和相关高校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他们将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七、报名方式与截止日期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0月23日。
报名方式:请将报名表(含个人基本信息、丝毯织造经历、代表作品等)发送至指定邮箱(ncwlxdhzc@163.com)。邮件主题请注明“非遗传统丝毯织造技艺研培项目报名+姓名”。
八、录取通知
经文化和旅游厅审核后,录取名单将在报名截止后5个工作日内在学院公众号发布并以电话形式通知。
九、费用说明
本项目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专项资金研培项目。项目进行期间,学员培训费全免,所有学员参加集中培训的住宿费、伙食费、考察费用等均由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专项经费负责,学员往返培训地点的交通费用由学员自理。
十、结业证书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将获得由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十一、特别提示
请确保报名信息的真实性,如有虚假将取消录取资格。培训期间请遵守各项规定,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办方保留对本次招生简章的最终解释权。
国家级非遗传统丝毯织造技艺研培项目期待您的加入,让我们携手共创非遗手工技艺的美好未来!
十二、报名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6754984430(钟老师)
13228458881(李老师)
17383533378(张老师)
附件:

扫描二维码查看